存11

《二十年危机(19191939)》读后感

自从国家间产生交流和往来后,战争层出不穷。一战、二战、叙利亚、伊拉克乃至今天的俄乌大战带来的深刻历史教训,让人不经怀疑,“在国际社会中,如何能消除战争,实现永久和平?”在《二十年危机(1919—1939)》中,作者卡尔先生于序言中写道:“对于研究世界未来的和平缔造者而言,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比这二十年的危机更能够使他们受益......我因此愿将此书献给未来和平的缔造者。”

很明显,作者的写作也怀有一个终极目标,那就是消除战争,建立和平。本书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一种深刻的现实感,它“旨在反击1919至1939年间英语国家国际政治思想中明显且危险的错误,就是几乎完全忽视权力因素。”

作者首先批判了乌托邦主义的各种弊端,说明国际危机产生的原因,进而唤起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和重视,同时揭露了现实主义的局限性。在此基础上,作者指出政治的实质,即权力与道德的结合,然后分析两种因素在国际政治实践中的诸多体现和不同作用,最后提出要将权力和道德两者相协调,并对国际新秩序的前景进行了展望。不难看出,权力和道德是本书论证的重点。

首先来看国际政治中的权力。作者就此提出了一个中心命题,即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因素。其中,政治的涵义应包括两个方面: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。在国内政治中,权力主要体现在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施的统治上。与国内政治不同,国际社会被公认为是一个处于“无政府状态”的社会,它不存在一个中央权威,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来维护整个国际社会的秩序,当然也就不存在一个国家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另一个国家的合法领导,而这结果可想而知:基于生存、安全、发展或者其它的目的,所有的国家都会千方百计、想方设法地扩大自己的权力,发展经济、扩充军备等等。总之,都是权力在作怪。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权力在国际政治中是具有决定性的。

把权力抬到如此高的位置,道德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似乎就不足为谈了。其实不然,权力和道德应是国际政治这个矛盾体的两个方面。假设政治是一个活生生的人,而权力就是这个人的肉体和躯干,道德则是此人身上所穿的衣裳,一个人倘若不穿衣裳就走在大街上必定会遭人耻笑。换言之,由于穿上了道德这件衣裳,权力才能够堂堂正正地走入国际社会,进而得到别国的认可。道德使权力由由“野蛮”步入了“文明”;它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自我权力的实现。

谈到这里,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就比较清晰了——“任何一个国家行为体都绝不会只为了实现道德而去追求道德,而最终的目标,那就是促进长远利益或整体利益的实现,扩大、增强本国的权力。”

但如果我们根据书中的理论进行延展,一个可怕的事实就会出现——只要条件具备,所有的国家都会披着道德的外衣谋求自己权力的扩大,这种彼此权力的扩大迟早会导致利益冲突的发生,假如果真如此,世界的永久和平岂不无法实现?国家之间战争的根源究竟是什么?

作者在本书最后一章提到的主权概念,很好的回应了这一问题。传统语境下的主权局限于一种客观的主权概念,例如经济主权、领土主权等,却忽视了人的主观建构对于主权概念的影响。作者引用了瑙曼的一句名言:“主权,就是自由地做出重大历史性决定的权力”。这个定义没有考虑主权的界限问题,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。主权的传统定义对我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。能否跳出这个圈子,把主权概念置于一个更大范围进行再思考,将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们对未来和平的缔造。


评论
热度(1)
©李泽航航 | Powered by LOFTER